影片介绍
影片主人公汉塞尔出生于冷战时期的东德。早在孩提时代他便经常收听一家军队电台播出的美国摇滚乐。汉塞尔整日陶醉在这种亢奋喧闹的音乐之中,梦想成为一名摇滚乐手。终于,这一天似乎不再那么遥远。一名美国黑人士兵卢瑟对他表示爱慕之情,并答应给予他帮助。但麻烦的是,汉塞尔必须同他结婚才能和他一起去美国。因此他唯一的出路是改变自已的性别。无奈之下汉塞尔作了了一次变性手术。手术做得非常糟糕,汉塞尔的阳具因而被割去大半,只剩下1英寸,这便是“ANGRY INCH” (愤怒的1英寸)一词的由来。汉塞尔戴上一顶金色假发,改名赫德韦格,告别过去,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前往美国。
然而,在这片他曾经梦寐以求的国土上,幸福似乎仍然与赫德韦格无缘。2年后,在堪萨斯州的一片活动房组成的住宅区,卢瑟因追求另一男孩而弃她而去。赫德韦格在痛苦中振作起来,继续她的音乐之旅,为实现昔日的梦想而努力。她召集一些韩国军人的妻子,成立The Angry Inch摇滚乐队。她还找了一份看护婴儿的工作,以维持生计。打工期间赫德韦格引诱并爱上了17岁的汤米,这位羞怯的小伙子对摇滚乐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赫德韦格的指导下汤米开始练习演唱,与此同时,赫德韦格的精湛技艺开始逐渐地展现出来。
好景不长,不久汤米便窃走赫德韦格的歌曲并抛弃了她。倚仗赫德韦格的歌曲,汤米终于发迹,成为名噪一时的摇滚明星,而赫德韦格和她的乐队仍在一家二流餐馆为用餐的顾客们演唱而艰难度日。终于,赫德韦格潜入汤米正巡回演出的体育馆,内心的创痛使她陷入绝望……
背景:
几年前,约翰·卡梅隆·米切尔和词曲作者斯蒂芬·特拉斯克共同构思了一出名为《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的音乐剧,一个关于东德变性摇滚歌手在美国闯荡并寻找真爱的故事。最初他们仅在纽约的一个摇滚乐酒吧里进行表演,没想到它竟然出人意料地受欢迎。几个月之后,米切尔和特拉斯克终于得以在外百老汇的舞台上演他们的创作,该剧赢得了评论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外百老汇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歌舞剧之一,并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曾出品过《我杀死了安迪·霍沃尔》(I Shot Andy Warhol)和《天鹅绒金矿》等影片的Killer Films公司制片人在看过该剧之后也被深深吸引,他们随即找到米切尔和特拉斯克,希望将它搬上大银幕,以便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欣赏到这出精彩的剧目。
影片在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并一举拿下了戏剧类最佳导演及观众票选最佳影片两项大奖,在随后的柏林影展上,头戴金色假发、身穿皮衣皮裤的赫德韦格更轻松俘获了无数影迷的心。
评论:
本片主人公赫德韦格——一个被世人忽视的女摇滚歌手——是个自认为在肉体和感情上都不完整的人,情场上的几番挫折使她步入黑暗,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然而,她只能在苦涩的现实中找到内心深处完整的自我。影片中,观众似乎与她一道经历、感受并体味着她的内心世界。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主人公的所有感受——愤怒、孤独、疏离和幽默有力地敲击着观众的心弦。影片无时不让观众感到自己已融入主人公赫德韦格的世界,俨然成为剧中一员,这是该片的特色之一。
片中音乐具有摇滚歌曲突出的特色与风格,即对歌者自身感情状态的尽情渲泄。这便是米切尔表演风格的魅力所在:演唱每一首歌时传达的不仅仅是某一确切事件,还包括角色对它们细致入微的感受。因此,本片同传统音乐片的不同之处在于,观众每次在感情上感受到共鸣之时,这种情绪不会因一些提示性插曲而打断。
尽管这是米切尔首次担任导演,但对这类事情的掌故恐怕没人比他了解得更为深入、透彻。影片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创作者对需要表现什么毫不含糊,态度极为明朗。也许在赫德韦格脑子里她不能感受到一个完全的自我,但影片对这一人物的刻画却是完整而丰满的。另外,该片并未以旁观者的视角展开情节,而是让主人公赫德韦格向观众讲述自己的经历。这也许是赫德韦格在这部影片中最杰出的表现。因为,主人公赫德韦格是一个极端愤怒、狂躁的变性人,她是一名摇滚歌手,偶或也会出卖肉身,属于那种所谓边缘人类。大多数影片对这样的角色要么低调处理,要么任意加以丑化。事实上,从影片一开始,观众便无时无刻感受着主人公的内心和经历,她的苦痛和孤独,以及临近结尾时的希望和一丝宁静。
本片紧扣观众情绪的这一手法的确让人体味到电影那无可比拟的魔力。因为让艺术形象和鉴赏者之间产生某种交流不正是衡量艺术的真正尺度吗?
[展开更多]